青海同仁地区Ⅰ型花岗岩带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青海同仁地区Ⅰ型花岗岩带SiO2含量变化范围在52.29%~72.25%,平均值为62.58%,A12O3含量变化范围在14.31%~19.15%,平均值为16.73%。低碱(Na2O+K2O变化范围为2.65%~7.57%)、高钾(K2O平均值为3.86%)、轻稀土(Sr、Ba、Ta、Ti)富集,重稀土(Sr、Ta、Zr、Ti)亏损,δEu范围在0.68~0.72,平均值为0.71,具中等的负铕异常,(La/Yb)N范围在8.63~8.85,平均值为8.76,稀土元素配分模型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型。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研究区花岗岩为准铝质(A/CNK为0.7~1.1)Ⅰ型花岗岩,形成于中央造山带在地壳加厚作用后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在成岩过程中存在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铜金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形成Cu、Pb、Zn、Ag、Mo多金属矿(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