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 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 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 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果较好地改进了原定位的精度。从平面上来看,重新定位后的小震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条带状更为明显。从震源深度分布来看,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小震的震源深度多集中在5~15 km的范围内,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但不同地震带上小震分布的优势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山西地震带上的小震多集中在上地壳,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陆区部分包括唐山断裂带及邢台地震段上的小震多集中于中上地壳。该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前人研究结果未揭示的小震分布规律:(1)在唐山断裂带北段东侧存在一个近北北东走向的小震活动;(2)渤海海域地震带上的小震多处于10 km深度处,且有些断层上的小震展示出从地表至10 km深度处的垂直分布;(3)太行山前的小震随深度向太行山下方有逐渐变深的趋势,表征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西两侧孕震层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华北地区地震断层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