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利国早白垩世高镁埃达克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成矿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利国岩体形成于白垩纪,由闪长玢岩及少量花岗闪长斑岩组成,与之伴生有一些铜-铁矿化。利国岩体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Si02>56%,较高A12O3(13.69%~15.15%)、Sr(452×10-6~617×10-6)、Sr/Y(30~93)与La/Yb(8~24),但低Y(4.84×10-6~15.55×10-6), Yb(0.48×10-6~1.45×10-6),无明显的Eu异常(δEu=0.87~0.98)。另外,根据其Mg4/5、FeOT/MgO值,又可以分为高镁、较高镁和低镁三类岩石。高镁的岩石类似于赞岐岩。利国埃达克质岩的(87Sr/86Sr)i=0.705 5~0.707 1,εNd(t)=-11.46~-4.64,不同于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我们认为,利国较高镁和低镁埃达克质岩的形成可能与拆沉榴辉质下地壳熔融产生的熔体受到地幔橄榄岩不同程度的混染有关,但是高镁埃达克质岩可能由被拆沉下地壳熔融产生的熔体交代的地幔橄榄岩熔融形成。利国岩体可能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产物,并可能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有关。拆沉榴辉质下地壳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的强烈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地幔中金属硫化物的分解,并最终导致区内铜矿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