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地区中二叠世斑状白云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斑状白云岩在碳酸盐岩地层中较为常见,其成因存在不同的解释。四川广元中二叠世栖霞组中部发育一套厚层斑状白云岩,形成于浅滩相沉积环境。白云岩主要由等粒自形晶白云石和不等粒镶嵌状白云石构成,含少量的鞍形白云石。阴极发光显示白云石具有4期环带结构:(1)中心不发光的雾心;(2)中间发橙色光的窄亮边;(3)次外围不发光的环带;(4)最外围发暗红色光的环带。白云岩和宿主灰岩的δ13C分别分布在+2.17‰~+3.19‰ PDB和+1.39‰~+2.58‰ PDB;δ18O分别分布在-1.7‰~-5.45‰ PDB和-3.66‰~-6.38‰ PDB。白云岩和灰岩的δ13C呈正相关,表明白云岩继承了灰岩的碳同位素值,而δ18O变化趋势不一致表明白云岩的氧同位素受到流体改造作用较强。综合研究表明,该套白云岩的形成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准同生期富镁流体回流渗透交代灰泥基质成核期,形成了环带(Ⅰ);(2)浅埋藏阶段,形成了环带(Ⅱ)和(Ⅲ);(3)热液流体的注入,形成环带(Ⅳ),同时在裂隙中形成了鞍形白云石胶结物;(4)白云石粒间孔隙的充填和改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