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洋底低温富Si烟囱体的构建:以劳盆地CDE热液场为例
详细信息   
摘要
CDE热液场是中国在劳盆地东部扩张中心区域发现的热液场。该文报道了该热液场小型低温富Si烟囱体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矿物学分析发现,烟囱体壁的矿物具有着明显的环带结构:沿烟囱主通道内壁向外,分别由蛋白石+重晶石层,长杆状蛋白石层,Fe‐Si质丝缕体层以及最外面的Fe‐Mn氧/羟化物(以下简称Fe‐Mn氧化物)层组成。蛋白石的氧同位素测温表明最内层蛋白石和重晶石层的沉淀温度为68.5 ℃,而次内层长杆状蛋白石层为39.6 ℃,具有明显的温度梯度。同时,稀土元素的各个指标(Eu/Eu*,Ce/Ce*与(La/Yb)N)以及从不同层位烟囱体壁提取到的Fe‐Mn氧化物的Sr同位素比值均在次外层有明显异常,暗示该烟囱体在发育的初始阶段,最先形成的外壁是当前的次外层。形态学观察表明嗜中性Fe氧化菌的微生物和某些可能利用Si的微生物在烟囱体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代谢活动形成的Fe‐Si质丝缕体和少量蛋白石以及重晶石沉淀最先形成环状的原始外壁,并与后期出现的长杆状蛋白石一起交织成三维立体网络,通过逐步矿化增生影响了烟囱体壁的渗透能力,最终控制了海水和热液的混合比例,导致低温富Si烟囱体的环带状结构的形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还表明,矿物的环带特征以及Fe‐Mn氧化物的对周围水体中元素的“吸附作用”控制了烟囱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