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柴中隐蔽断裂带的成因及其深部找藏
详细信息   
摘要
柴中断裂带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部,呈EW向展布,由于喜山期印度板块多期次向欧亚板块强烈俯冲,致使柴达木盆地处于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中,通过古地理变迁、盆地叠合研究和盆地周缘的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大量同位素年龄资料分析得知:柴中断裂可能与元古宙罗迪尼亚(Rodinia)古陆裂解同期生成,同属大别山—秦岭—昆仑山EW向巨型造山带的范畴。因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晋宁、加里东、海西和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导致了该区晚期构造掩盖了早期构造特征,再加之极厚的第四系覆盖(12~17 km)等因素,致使柴中断裂带具有其隐蔽性和复杂性,常被人们忽视。它的成因主要是与深部壳幔过程密切相关,区内双壳高导层与壳内高导层的分布界限,正和柴中断裂带走向(EW向)一致,这是有力的佐证。运用高频磁异常与膏盐层和基底断裂带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寻找深部气田。在柴中断裂带与盆地边界断裂的交汇处有望寻找陆相和海相油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