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
详细信息   
摘要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世燕山期、始新世至中新世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重要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事件。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错开现象以及现今地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高,也证实了两次抬升剥蚀冷却事件的存在。研究表明,区内当深3井和建阳1井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在早白垩世早期(约137 Ma)达到最大古地温190~210 ℃,造成锆石裂变径迹退火,至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约97 Ma)剥蚀冷却至近地表20~40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沉积使该套地层又一次埋深增温至140~165 ℃,造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喜马拉雅期再次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至现今70~90 ℃。研究区古近系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00~120 ℃和现今40~50 ℃。研究区中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热流值相对较低为53.5 mW/m2;晚白垩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古近纪达到最高59 mW/m2;其古地温梯度分别为中生代36.3~43.0 ℃/km和新生代30.2~37.8 ℃/km,现今降低至28.9 ℃/km。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至中新世的最大剥蚀厚度分别约为4 800和2 400 m,由此可认为,当阳复向斜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侏罗系,最大厚度可能达5 000 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