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山区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详细信息   
摘要
皖西山区以中山、低山和丘陵为主,自50年代末期,森林植被屡遭破坏,水土流失普遍加剧,面积达4 931km2。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坡地陡峻,基岩裸露,区内坡度≥25°的坡地面积占45%,一遇暴雨,坡面和沟道冲刷严重;土壤多为粗骨黄棕壤,无粘性,板易流失;降水量集中,强度大;有大片荒山,易出现山洪。人为因素有:毁林开荒呈上升趋势;在林业二次创业中,水土保持措施标准不高,甚至全垦造林,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不合理的林粮间作;非农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资金短缺。1983~1994年经过综合治理,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后,初步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森林覆盖率增至58%,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 062km2。小流域治理后,土壤侵蚀模数由6 752t/km2a下降到1 500t/km2a。各县市先后颁布了《实施<水土保持法>细则》等法规性文件,通过典型案件的查处和宣传,提高了全民水土保持法律意识和综合防治的自觉性。(俞福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