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型钡成矿带中毒重石矿床成因新认识——来自单个流体包裹体证据
详细信息   
摘要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南秦岭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大型钡成矿带。该文对毒重石、钡解石、重晶石及石英等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都变化于90~310 ℃,主要集中范围为120~220 ℃。尽管如此,毒重石、钡解石的形成温度峰值比重晶石高出40 ℃,而石英的形成温度分布较均一,没有出现明显的峰值。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虽变化于1%~15% NaCleqv,但毒重石、钡解石和石英样品中的盐度值普遍大于5% NaCleqv,而重晶石中的盐度值小于5% NaCleqv的样品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以NaCl‐H2O型包裹体为主,而毒重石中富含大量N2‐CO2‐H2S‐CH4等复杂组分水溶液型包裹体,显示出毒重石与重晶石在成矿环境上有较大差异。由此作者明确提出,水溶液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是形成毒重石矿床主要机制的新认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