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
详细信息   
摘要
“中国东部”是指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岩石圈整体处于伸展状态,岩石圈不同程度地减薄。伸展作用的动力可能来源于软流圈的不对称对流。减薄的机制则是通过岩石圈底界向软流圈拆离、地壳向岩石圈上地幔拆离作用来实现的。在拆离过程中,岩石圈物质进入软流圈。在软流圈中,来自岩石圈的物质与软流圈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低熔点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低密度的岩浆,可再循环进入岩石圈。同时,由于岩石圈逐渐变薄,软流圈逐渐上升,另之岩浆又进入岩石圈中,因此,将软流圈大量的热逐渐向岩石圈上地幔中传递,造成上地幔呈“过热”状态。由于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热不断向地表传输,上部地壳也开始屈服,继而产生断陷作用。断裂在地壳上部表现为脆性,向下逐渐变为韧性,因而形成铲状断裂。铲状断裂继续向下延伸,可复合于大的拆离带。这就是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蒋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