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洞错蛇绿岩的构造环境: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制约
详细信息   
摘要
洞错蛇绿岩出露于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 可恢复的洋壳总厚度大于5 km, 自下而上依次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岩床(墙)杂岩和基性熔岩组成, 呈构造岩片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J2mg)地层中。洞错蛇绿岩的堆晶岩杂岩具有纯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的岩石组合, 反映其属DTG系列镁铁‐超镁铁堆晶岩; 基性熔岩富碱(Na2O+K2O), TiO2, P2O5, 且具有LREE显著富集的右倾REE配分型式((La/Yb) N=6.94~16.6)和Th、 Nb、Ta、Zr、Hf略具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属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 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板块汇聚环境下的岛弧玄武岩(IAB)存在明显差异。基性熔岩所具有的87Sr/86Sr比值(0.704 363~0.705 007)高、143Nd/144Nd比值(0.512 708~0.512 887)低, 以及εNd(t)值介于2.7~5.8等, 反映其来源于亏损地幔(DM)与富集地幔(EMⅠ)二组分混合的地幔源区。综合分析表明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有大量富集地幔物质上侵的洋岛(OIB)环境, 与“岛弧型”蛇绿岩和“洋中脊型”蛇绿岩存在明显差异。新获得的堆晶橄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2±3) Ma, 玄武岩的全岩39Ar/40Ar年龄为(137.4±2.7)和(140.9±2.8) Ma, 一致地反映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 揭示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在早白垩世尚处于洋盆形成和发展阶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