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东缘碧罗雪山—崇山剪切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东缘的新生代碧罗雪山—崇山剪切带出露各类构造岩,其西侧翼主要为片麻岩带,以条带片麻岩、眼球状糜棱岩化片麻岩和混合片麻岩为特征,东侧翼为糜棱岩化片岩带;基于野外构造‐组构几何关系和叠加‐改造痕迹,可识别出多期韧性、韧‐脆性和脆性构造变形(D1~D4)。第一期变形D1主要发育等斜‐紧闭褶皱F1(褶皱轴近N—S走向)和陡立的轴面劈理S1,以及代表地壳物质垂向增厚和侧向减薄的布丁构造;第二期变形D2构造特征为发育大规模韧性走滑剪切面理S2,部分S2面理发生褶皱变形,形成褶皱F2,褶皱轴陡倾伏,褶皱面陡立,近N—S走向,与剪切面理S2近平行,D2构造样式表现为左旋走滑挤压应变(Transpression)特征;D1和D2构造变形均被晚期NW—SE和NE—SW走向的第三期D3构造改造,即走滑剪切带S3和共轭走滑断裂;第四期构造D4以脆性右旋走滑伸展应变(Transtension)为特征,即N—S走向的走滑组分和正断组分同时发生。结合邻区新生代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和高黎贡剪切带的构造几何、运动学和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自新生代印度—欧亚汇聚‐碰撞以来,环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东缘地区的陆内构造变形经历了地壳增厚(D1)、左旋走滑挤压(韧性域D2和韧‐脆性域D3)和右旋走滑伸展(D4)多期构造变形和变形体制的转换。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