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盆地桦甸组与美国犹他盆地绿河组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
详细信息   
摘要
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大量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东北地区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和美国犹他盆地始新统绿河组油页岩中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和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探讨其对两地油页岩在有机质来源及古沉积环境上的差异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在GC谱图上,桦甸油页岩Pr/Ph为1.47~2.03,具姥鲛烷优势;而绿河油页岩Pr/Ph为0.34~0.44,具植烷优势。GC‐MS分析表明:桦甸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C27+C28)/∑C29为0.63~2.52;绿河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钝角不对称“V”型分布,∑(C27+C28)/∑C29为0.96~1.20。桦甸油页岩萜类化合物中萜烯>ββ构型霍烷>αβ构型霍烷,以C29萜烯占优势;绿河油页岩中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并检出丰富的γ‐蜡烷和β‐胡萝卜烷。两地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参数的对比分析揭示:桦甸油页岩为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生源,但细菌及藻类等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大,主要形成于弱还原淡水沉积环境;绿河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细菌和藻类等水生生物,主要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