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煤系与非煤系储层成因模式与孔隙定量预测
详细信息   
摘要
根据煤或碳质泥岩发育程度,将准噶尔盆地侏罗—白垩系划分为煤系储层和非煤系储层。文章从储层基本特征描述、储层性质的主控因素分析、储层成因模式的建立和储层性质评价与预测等四个方面,对重点地区侏罗—白垩系储层展开研究。认为侏罗—白垩系相对优质储层均为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发育型储层,而成岩压实作用强弱是决定粒间孔隙保存的关键因素,由于煤系与非煤系储层物理与化学成岩作用模式与进程有明显差异,其压实作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并导致储层原生孔隙的保存条件有明显差异。同时,煤系储层溶蚀作用主要是对颗粒的溶蚀,并不能有效改善储层的孔隙结构,对渗透率贡献小,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起负作用,溶蚀作用产生的副产物对储层的渗透性能也有较大的负影响,从而揭示了非煤系储层三工河组、头屯河组和吐谷鲁群的物性普遍优于煤系储层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的原因。在明确储层性质控制因素和控制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大类储层的成因‐演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地区和分层位进行了储层评价和预测,指出了不同渗透率储层的深度界线及相对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