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矿石矿物标型特征分析
详细信息   
摘要
经过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矿石矿物标型特征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如下规律:(1)黄铁矿晶形随成矿阶段而变化,成矿早期和晚期,黄铁矿常常呈立方体,成矿中期以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晶为主;(2)贵金属矿物的标型:石英脉型金矿以自然金为主,蚀变岩型金矿则以银金矿为主;在同一成因类型的矿床中,成矿早期见少量自然金,成矿中期在石英一黄铁矿阶段自然金大量出现,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银金矿逐渐增多;成矿晚期,仅有少量自然金;(3)金的成色:小秦岭地区以自然金为主,且成色较高,平均在844~937之间;而熊耳山地区由于出现银金矿或碲化物导致金成色相对偏低,平均813~914。形成温度高者金成色亦高,反之则低;另外,金的成色随着成矿作用早晚而变化,石英脉型金矿从早到晚,其成色有968~940~870变化,蚀变岩型则由929~942.7向876.7~899变化。总而言之,金矿物的标型反映的是其形成的物化环境、成矿条件、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在进一步找矿中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