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甘孜—理塘结合带嘎拉金矿床同位素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
详细信息   
摘要
嘎拉金矿床位于甘孜—理塘结合带北段,矿区内韧性剪切变形特征明显,主要赋矿地层为上三叠统曲嘎寺组蛇绿混杂岩,控矿构造以北西向断裂为主。论文对与成矿有关的热液石英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各类硫化物进行了H‐O‐C‐S‐Pb同位素分析,测试显示石英δ18OQ的值介于15.60‰~18.38‰之间,流体的δ18OH2O值介于8.24‰~9.89‰,而δDH2O值为-121.342‰~-126.368‰;流体包裹体中CO2δ13C值介于-11.3‰~-2.1‰之间;各类矿石硫化物δ34S值介于-9.2‰~-4.9‰,峰值集中在-7‰~-5‰;铅同位素显示铀铅富集的特征。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热液来源于变质水,并有大气降水的参与;金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围岩地层。年代学数据表明嘎拉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是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中由挤压作用体制转变为伸展作用体制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造山型金矿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