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详细信息   
摘要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西藏第二条规模巨大的基性—超基性岩带。文章通过对该带西段改则地区硅质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硅质岩形成的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1)硅质岩的w(SiO2)变化范围在85.23%~93.73%之间,Si/Al比值为34.08~56.92,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2)Hf、Pb、Nb、Ta、Th和U等不相容元素亏损较明显;(3)Al/(Fe+Mn+Al)比值为0.41~0.69,具有生物成因特征,Ba/Sr比值和U/Th比值均小于1,Al‐Fe‐Mn三角图和Zr‐Cr协变图上均为非热水成因的特征;(4)Al2O3/(Al2O3+Fe2O3)比值为0.50~0.77,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图显示出LREE富集、弱Ce正异常和无明显Ce异常的特征,(La/Ce)SN、Ce/Ce*和(La/Lu)SN比值分别为1.11~1.17、0.90~0.92和1.10~1.62,w(V)<23 μg/g,V/Y<2.8,以上特征均说明改则地区硅质岩当时形成的环境海底热液活动不强烈,而陆源物质输入较多,沉积环境以在大陆边缘形成为主;(5)从Si和O同位素值看出,其属于典型的放射虫硅质岩类型,δ30Si‐δ18O呈正相关趋势,说明SiO2从溶液中晶出石英时,硅、氧同位素表现出相似的动力学分馏过程;(6)该区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沉积时可能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洋盆闭合大陆边缘环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