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古温标恢复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
详细信息   
摘要
地层剥蚀量是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史重建中一个关键的参数。该文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古温标(Ro)资料,并结合多种恢复方法,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研究表明加里东期,川东南剥蚀量较大,达2 000 m。东吴运动时期,川西南、川东南等距二叠纪玄武岩喷发区较近地区的剥蚀量较大,分别在260~450和800~900 m;印支早期盆地整体遭受了抬升剥蚀作用,剥蚀厚度为100~500 m。印支中、晚期龙门山地区褶皱剥蚀,H1、Y1等钻井该时期的地层剥蚀量超过2 000 m。燕山期周缘山系的继续隆升造成山前大范围地区的剥蚀;喜山期盆地周缘钻井的剥蚀量较大,在2 000 m左右,而早期古隆起上的钻井如GJ、J13、Z12等钻井的地层剥蚀量则较小,在1 000 m左右。可见,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构造区位的剥蚀厚度都不尽相同,这一时空差异反映了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差异影响。这一研究也表明,以系统的古温标资料(Ro)为基础,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选用适当的反演方法并结合多种反演方法,能有效地恢复钻井在不同时期的剥蚀量。上述四川盆地各时期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沉积和油气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