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青山深层次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详细信息   
摘要
内蒙古大青山高级变质杂岩区发育多条近东西向、平行相间排列的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其主要位于不同岩性的边界,以发育各种条带构造及S‐C组构为特征。韧性剪切带与其间弱变形域的应变强弱相间,连续变化的特点可用变形分解理论合理解释。剪切带中的构造岩具有明显不同于中浅层次糜棱岩的微观组构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残斑基质之分,广泛发育复晶石英条带,长石多呈三边平衡结构等,反映了地壳深层次的变形主要受扩散蠕变及熔体强化的颗粒流动机制控制。同构造矿物组合与石榴石‐黑云母矿物对温压计(710 ℃,0.6 GPa)显示变形环境为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同构造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1 900~2 200 Ma之间,推测剪切带大致形成于早元古代。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形迹暗示其形成于斜向挤压(NNE—SSW)的构造环境,结合年代学资料及当时的大地构造环境,可认为其是阴山陆块与鄂尔多斯陆块斜向(NNE—SSW)水平会聚导致应变分解的产物。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