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和成矿作用
详细信息   
摘要
该文将西伯利亚地台与中朝、塔里木地台之间的地区称为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按其发育历史和构造位置,可大体分为:(1)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2)巴尔喀什—安构造带;(3)乌拉尔—南天山构造带。(1)构造带以中央蒙古构造线为南界,以叶尼塞‐穆亚断裂、贝加尔断裂及斯塔诺夫南缘断裂为北界,毗邻西伯利亚地台。(2)构造带在中央蒙古构造线以南;南界西段为尼古拉耶夫线及南天山北缘断裂,东段以中‐朝地台北缘逆冲断层与中‐朝地台直接相连。又可分为巴尔喀什—准噶尔—北、中天山—内蒙—锡林浩特亚带和斋桑—额尔齐斯—南蒙古—大兴安岭亚带。(3)构造带从新疆西延经中亚地区直达乌拉尔。夹持该巨型构造带的南、北两大陆块都发育有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开始的沉积盖层,并在中元古代早期陆块的边缘都出现过裂解事件。但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却未见中—新元古代的沉积盖层直接不整合覆盖在古老的结晶地块之上及地壳裂解的直接证据。寒武纪地层与新元古代晚期地层是连续的。古生代时,该区以发育各类成分的海底喷发火山岩系为特征。大致表现为西伯利亚地台和中朝、塔里木地台南、北两大陆块的相向运动和相向增生过程。其发育时间大致始于新元古代,主要为古生代,止于中生代。从晚三叠世开始,该带进入西太平洋边缘活动阶段。从区域成矿作用的角度来看,该区可分出相应的构造‐成矿单元:(1)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成矿带,包括阿尔泰‐萨彦带和蒙古‐鄂霍茨克带;(2)巴尔喀什‐兴安构造‐成矿带,包括斋桑‐额尔齐斯‐南蒙古‐大兴安岭带和巴尔喀什‐准噶尔‐北、中天山‐内蒙‐锡林浩特带;(3)南天山构造‐成矿带。主要矿种有金、铀、银、铜、钼、铅锌、钨、锡、稀有金属、铁、镍、云母、宝石、萤石、石墨、菱镁矿和沸石等。区内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古生代的岩浆作用和热液活动有关;但在蒙古‐鄂霍茨克带主要发生在中生代。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