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碰撞造山带的分类
详细信息   
摘要
Suess(1875)把造山带分为环太平洋型和特提斯型。环太平洋型就是弧型造山带。特提斯型即以阿尔卑斯和喜玛拉雅为代表的碰撞造山带。1992年Sengor提出了一个三分法的分类。但是这个分类不能涵盖所有的碰撞造山带,同时其内部还有重叠。该文主要依据参与碰撞的单元即板块、微板块、前缘弧、残留弧和增生弧,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方案:即将碰撞造山带分为陆陆、陆前缘弧、陆残留弧、陆增生弧、弧弧、陆弧陆6种类型。其中弧弧碰撞造山带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前缘弧前缘弧碰撞、前缘弧残留弧碰撞、前缘弧增生弧碰撞、残留弧增生弧碰撞4个亚类。这个方案符合包容性原则,因为所有可能参与碰撞造山作用的单元都已包括进来,同时它也没有重叠,因为参与碰撞单元之间的区别是明确的,从而避免了造山带既可归属甲类,又可归属乙类的缺陷。从世界各地的碰撞造山带来看,陆陆碰撞型是很少见的,也就说威尔逊旋回不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罕见的,而大多数碰撞造山带都是非威尔逊旋回型的。(司春玲)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