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组分的有机物对膜过滤通量下降的影响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周贤娇;董秉直
  • 单位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出生年:1983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天然有机物;超滤/微滤膜;膜污染;有机物的亲疏水性;通量
  • 起始页:432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08B02)
  • 刊名:环境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76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编:欧阳自远
  • 地址:北京市2871信箱(海淀区双清路18号)
  • 邮编:100085
  • 电子信箱:hjkx@rcees.ac.cn
  • 网址:www.hjkx.ac.cn
  • 卷:30
  • 期:2
  • 期刊索取号:P875.06 929-3
摘要
采用DAX-8、XAD-4、IRA-958型树脂将自来水中有机物分离成强疏水性、弱疏水性、极性亲水性、中性亲水性有机物,以聚偏氟乙烯、聚醚砜、醋酸纤维3种材质的膜对各组分水样进行膜过滤试验,研究不同组分的有机物对膜过滤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滤原水时,PES膜、PVDF膜和CA膜的通量分别比初始通量下降了67%、59%和19%,表明疏水性越强的膜,越容易造成污染.就各种组分对通量的影响而言,过滤中性亲水性组分的通量下降为初始通量的41%~75%,而弱疏水性组分为6%~33%,表明中性亲水性组分对膜过滤通量的影响最大.3种膜中,CA膜对中性亲水性组分的截留率最高,达14.69%,但通量下降程度却最小,说明膜通量下降的程度并不与有机物截留总量正相关.对膜污染机制进行探讨后发现,对于截留分子量较大的超滤或微滤膜,相对分子质量>3×104的中性亲水性组分通过堵塞膜孔内部,从而造成严重的膜污染;而对于截留分子量较小的超滤膜,中性亲水性组分由于无法进入膜孔,主要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从而对膜通量的影响较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