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储层中的孔隙度-深度趋势:论及挪威岸外侏罗系砂岩的理论模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1993
  • 作者:M.Ramm
  • 译者:李大艮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砂岩孔隙度-深度趋势;压溶作用;储集性
  • 起始页:80
  • 总页数:18
  • 刊名:油气地质译丛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期:1
  • 期刊索取号:P450.62319
摘要
本文讨论埋藏过程中砂岩的压实作用和孔隙度变化的理论模型。理论预测表明,在从地表(0m)埋藏至2.5-3km期间,使孔隙度减小的主要机理是机械压实作用。在此阶段,孔隙度-深度趋势主要受颗粒骨架的稳定性和有效应力控制。在浅到中等深度,时间和温度亦会影响孔隙度-深度梯度,但同有效应力和骨架颗粒成分相比,这毕竟是次要的。在较大的埋藏深度下,譬如说在2.5-3km之下,分选好的纯净砂屑岩之孔隙度降低,大多可以用化学致密作用机理(包括压溶作用)来解释。粒间压溶作用的理论模拟表明,在2.5-3km之下,这一机理可以导致砂岩的孔隙度迅速降低;模拟还表明,在4km深度之下,需要有能够阻滞压溶作用和石英胶结作用的因素存在才能保留有意义的孔隙度。这一理论预测及其与挪威岸外侏罗系砂岩的经验数据对比表明,下述条件有利于保留高的孔隙度:(1)几乎达到岩石静压梯度的超压;(2)在3km埋藏深度之下逗留的时间短;(3)颗粒上有粘土覆膜或微晶石英覆膜存在,它将阻碍石英的溶解和沉淀;(4)长石含量高,并有早期的成岩次生孔存在。烃类的早期侵入(侵位)虽然可以阻滞石英的胶结作用,从而使孔隙度得以保存,但除非烃类饱和度很高,化学致密作用很可能在石油侵入之后还继续进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