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朱弟成;潘桂棠;王立全;莫宣学;赵志丹;周长勇;廖忠礼;董国臣;袁四化
  • 单位1: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 出生年:1972
  • 学历:博士
  • 职称:副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双向剪刀式俯冲模式;向西扩辰的碰撞作用;岛孤型岩浆作用;中生代岩浆岩;西藏冈底斯带
  • 起始页:1535
  • 总页数:18
  • 经费资助: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西藏南西部二叠纪玄武岩的区域对比及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03005、40572051、40473020)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610101)资助
  • 刊名:地质通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 主编:肖序常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dzhtb@263.net
  • 卷:27
  • 期:9
  • 期刊索取号:P251141-2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第一张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图,初步厘定了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和时空框架,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作用性质。将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置于时室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妃和白垩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构造和地层研究的新资料,提出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可用班公湖-恕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刃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建议将传统的“拉萨地块”解体为以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组成为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拉萨地块”(可能包括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及其南北两伽通过岛孤增生拼贴形成的以新元古代地壳物质为特色的南冈底斯岛弧带和北冈底斯岛弧带。提出二叠纪时期冈底斯带可能为一个在古特提斯洋盆中呈条块状“漂浮”的冈瓦纳碎片。新发现和厘定的由狮泉河-拉果错-永珠-纳木错-嘉黎混杂岩带所代表的弧后洋盆的消减和闭合可能在中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岩浆成固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