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荷载作用下桩筏基础可视化模型试验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郑刚;装颖洁;刘双菊
  • 单位1: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出生年:1967
  • 学历:博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桩筏基础:可视化模型试验;位移场:侧摩阻力
  • 起始页:2912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0678115);天津市前沿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No.07JCZDJC09800)
  • 刊名:岩土力学
  • 是否内版:是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79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编:白世伟
  • 地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邮编:430071
  • 电子信箱:ytlx@whrsm.ac.cn
  • 网址:http://ytlx.chinajournal.net.cn/
  • 卷:29
  • 期:11
  • 期刊索取号:P478.06357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湖北省第六届优秀期刊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EI文摘收录期刊
摘要
进行了群桩基础可视化模型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对各级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桩、土的变形采用高清晰数码相机拍摄了照片。通过对照片进行后处理分析,得到了桩、土的位移场,也对桩身轴力也进行了量测,在该基础上研究了群桩基础的变形性状和破坏模式,重点分析对比了桩间距和桩长对桩端土体沉降以及桩身侧摩阻力的影响。试验发现,桩距是影响桩土相对滑移量的主要因素,桩距越大,桩身与土的相对滑移量就越大,桩端刺入量也越大。在柔性筏基下,随桩距增加中桩的桩土相对滑移量可能会大于边桩。桩端刺入量是大桩距桩基础主要的沉降构成,以桩端刺入量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大桩距基础新的沉降计算理论,似乎值得进一步研究。桩顶向上刺入(可通过设置褥垫层、桩顶预留净空或设置可压缩垫块来实现)有利于桩间土的压密,减小桩端刺入量,甚至改变破坏模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