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度和腐殖酸共同作用下的长江口泥沙絮凝过程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刘启贞;李九发;徐灿华;戴志军;李道季
  • 单位1: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 出生年:1979
  • 学历:博士
  • 职称: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长江河口;有机质;盐度;细颗粒泥沙;絮凝
  • 起始页:140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0579021):“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2CB412405)。
  • 刊名:海洋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79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学会
  • 主编:潘德炉
  •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1号
  • 邮编:100860
  • 卷:30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26.066449-1
  • 数据库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
摘要
长江河口有机质含量丰富,盐度变化较大,因此研究长江河口以细颗粒泥沙为主的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絮凝有助于了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通过实验研究盐度和腐殖酸共同作用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浊度变化影响的过程,从浊度相对变化率、絮团粒径和电位变化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其絮凝机理,并且对絮凝体进行了红外和电镜分析,探讨了絮凝体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1)随着盐度增大细颗粒泥沙浊度相对变化率逐渐增大,粒径增大,而电位绝对值变小;(2)随着腐殖酸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浊度相对变化率先略有升高后迅速降低,粒径增大,电位绝对值增大;(3)微观结构的分析表明腐殖酸是以腐殖酸盐的形式包覆在泥沙表面,同时也验证了河口中C-P-OM(C代表黏土,P代表阳离子,OM代表有机化合物)的泥沙絮凝模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