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4
  • 作者:孙晓猛;张梅生;龙胜祥;郝福江;刘鹏举;刘长垠
  • 单位1: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构造耦合
  • 起始页:191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27204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五科技开发项目(编号P00002)
  • 刊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0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主编:王庭斌
  • 电子信箱:oil-gasgeology@pepris.com
  • 卷:25
  • 期:2
  • 期刊索取号:P450.6167-1
摘要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5个期次:即印支期(T2-T3)、燕山早期(J2-J3)、燕山晚期(K1末期)、燕山末期(K2末期)和喜马拉雅早期(E末期)。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在盆地内的延伸,造山带与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同步耦合性,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相关性。逆冲推覆作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分布轮廓、构造格局、地层发育和沉积建造,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决定了盆地的性质和类型。中生代盆山构造耦合是扬子、华北两板块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