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对牡丹江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高凤杰;张柏;王宗明;雷国平;宋开山;任春颖;宋戈;宁静
  • 单位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单位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生年:1981
  • 学历:博士生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脆弱性;评价模型;3S技术;退耕还林;牡丹江
  • 起始页:322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4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901267,40930527);黑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青年学术骨干项目(1154G45)。
  • 刊名: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6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主编:陈述彭
  • 地址:北京大屯路甲11号
  • 邮编:100101
  • 电子信箱:dqxxkx@igsnrr.ac.cn
  • 网址:http://www.dqxxkx.cn
  • 卷:12
  • 期:3
  • 期刊索取号:P626.06 208-1
  • 数据库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从脆弱生态系统的特征入手,选取景观分离度、分维数倒数、破碎度3个反映景观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的景观格局指数,并结合土壤侵蚀强度构成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敏感因子,针对研究区地形,以景观生态适宜度作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的表征,构建了牡丹江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前后景观类型脆弱度均表现为旱田>建设用地>水田>林地>未利用土地>水域>沼泽>草地;(2)研究区生态脆弱度表现为以脆弱度高值区为中心呈环状向四周递减的趋势,脆弱度高值区面积比重由退耕前的21.57%减小到退耕后的17.11%,脆弱度低值区面积比重由退耕前的63.14%增加到退耕后的67.66%;(3)生态脆弱度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200~400m的海拔高度,0~8°的坡度范围内,且退耕后面积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低值区域则分布在>300m海拔高度的各个坡度范围内,且退耕后面积比例呈上升态势。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状况。概言之,退耕还林缓和了研究区生态脆弱度状况,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向良好方向发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