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杨池银;周建生;焦养泉;吴立群;鲁超;吕琳;荣辉;顾元;白小鸟
  • 单位1: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 出生年:1962
  • 职称: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走滑断裂;古近系
  • 起始页:484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课题(No:2008E-0601)。
  • 刊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77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主编:夏斌
  • 电子信箱:ddgz@gig.ac.cn;ddgz02@163.com
  • 卷:34
  • 期:4
  • 期刊索取号:P411.06228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通过北大港地区重力异常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证实在北大港潜山上发育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红7-1断裂,其夹持于大张坨断裂与港西断裂之间,呈弧形沿南北方向展布。该断裂在古近系早中期均有活动,对多个层位砂体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该走滑断裂弧形带南侧,砂体厚度突变增大,呈“点源式”分布,从而形成明显的、且具有继承性的“沟-扇”对应关系。结合重矿物分析及北大港潜山上下切河道追踪发现,在走滑断裂顶部发育一系列下切河道;这些河道下切深度可达230~280ms,它们可以沟通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在过补偿阶段将板桥次凹的沉积物沿下切河道搬运到北大港潜山南侧的歧北次凹。可见,北大港潜山上近南北向的走滑断裂可以形成下切河道并起到搬运沉积物的作用(即断裂的河道化作用),进而在过补偿阶段控制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的物源分配形式,所以,板桥次凹和歧北次凹在一定程度上均隶属于沧县隆起物源体系。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