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储层成岩演化史与成岩模式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魏忠元;姚光庆;何生;周锋德;赵志魁;江涛;苗洪波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 出生年:1977
  • 学历:博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成岩作用;孔隙演化;成岩模式.
  • 起始页:227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公司重点项目“伊通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综合评价”(No.2006026157).
  • 刊名:地球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7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 主编:王亨君
  •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 邮编:430074
  • 电子信箱:xbb@cug.edu.cn
  • 卷:33
  • 期:2
  • 期刊索取号:P206.6 179
摘要
依据岔路河断陷大量的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详细研究了岔路河地区储集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按照成岩阶段划分标准,将成岩阶段分为早成岩A期和B期,晚成岩A期和B期,其中晚成岩A期又分为Al和A2两个亚期;运用BasinMod软件对主要构造部位进行埋藏史和热史的分析,并结合孔隙演化史的研究,分析了储层成岩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在30Ma以前,储层以压实和胶结作用为主,下部的双阳组和奢岭组孔隙度从32%左右下降至15%左右,上部的永吉组和万昌组孔隙度从32%左右下降至20%左右.在30~10Ma,各地层都沉降至最大埋深,较深部的双阳组和奢岭组砂岩中长石大量溶解,孔隙度增加至18%左右,为油气储存提供了良好的孔隙空间,永吉组和万昌组孔隙度变化不大.在充分考虑了岔路河地区的埋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成岩作用演化史以及岩石类型与沉积相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断陷的3种成岩模式:冲积扇成岩模式、扇三角洲成岩模式和半深湖一深湖相成岩模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