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不同构造带成岩作用比较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周锋德;姚光庆;魏忠元;赵志魁;江涛;苗洪波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76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岔路河断陷;次生孔隙;成岩作用;影响因素
  • 起始页:38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重点项目“伊通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综合评价”(2006026157)
  • 刊名:地质科技情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编:姚书振
  • 电子信箱:kjqb@cug.edu.cn
  • 卷:29
  • 期:1
  • 期刊索取号:P206 208-46
  • 数据库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应用有机质热演化指标,结合黏土矿物分布规律对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不同构造带储层的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在黏土矿物分布、地层水分布规律及成岩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薄片和扫描电镜及压汞孔隙分析手段,对岔路河断陷储层成岩作用的类型、分布规律与构造、沉积微相、黏土矿物和地层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南往北相应的成岩阶段深度变浅,梁家构造带、万昌构造带和波太凹陷存在3个次生孔隙带,孤店斜坡带均存在2个次生孔隙带,新安堡凹陷不明显;次生孔隙的形成受有机酸、不整合界面处的地表水淋滤及深部碱性作用控制;不同构造带不同微相内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