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余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的初步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李轶群;王健
  • 单位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
  • 单位2: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河南区友谊路19号
  • 出生年:1979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职称: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唐山地震;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应力场
  • 起始页:150
  • 总页数:9
  • 刊名:中国地震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
  • 主编:丁国瑜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6号
  • 邮编:100045
  • 电子信箱:erc-c-cea@sina.com
  • 卷:24
  • 期:2
  • 期刊索取号:P263.06141
  • 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美国《地质文摘》收录;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资料库(台湾)》收录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利用2002~2006年数字化地震资料,分析了该时段发生的中小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密集值计算方法将唐山余震区细分为5个区域。在每一分区内利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小震综合节面解。结果表明:各分区小震震源机制节面解有所不同,P轴方位角存在一定的转向变化。宁河6.9级地震所在的一区以及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二区的P轴方位角呈北东东-南西西方向,三区、四区P轴方位角沿中小地震的分布呈东西向,此后五区再次转为北东向。各分区小震综合解的P波初动方向矛盾比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二区矛盾比最高,达0.41.而没有发生强余震的夏官营一带所在的五区矛盾比较低,仅为0.23。分区研究小震综合节面解,显示出应力场的细微差异,具体勾划了唐山余震区应力场的复杂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