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Zn元素形态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李小方;曹建华;周玉婵;梁仕金
  • 单位1: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单位2: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 出生年:1981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土壤Zn;元素形态;岩溶环境;桂林毛村中图分类号:X132
  • 起始页:293
  • 总页数:4
  • 经费资助: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能05112001- 8A、桂科能063006 - 5H);水利部水土流失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05SBKK05)
  • 刊名:中国岩溶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主编:刘再平
  •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
  • 邮编:541004
  • 电子信箱:carso@163.com
  • 卷:25
  • 期:4
  • 期刊索取号:P222.06 141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本文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农田和林地两种土地利用形式下土壤中Zn元素形态进行了分级提取。测定结果表明,土壤中Zn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占总量68.5%~85.0%)存在。此外,岩溶区农田、林地石灰土中Zn元素相对活泼态,即离子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松结有机结合态)的含量均比非岩溶区对应的要低,而相对稳定态,即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包括部分硫化物态)的含量均比非岩溶区相对应的要高,残渣态含量与相对稳定态具有相同的趋势。这意味着岩溶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对土壤Zn的迁移、富集、形态转换具有明显的影响。长期耕种下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均会出现缺Zn状况,岩溶区情况更为严重。而适宜的土壤改良措施,可望提高土壤有效Zn形态的含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