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的平行因子分析及其示踪特性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郭卫东;黄建平;洪华生;徐静;邓荀
  • 单位1:厦门大学福建省-教育部共建海洋环境科学联合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68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有色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河口行为;有机污染;九龙江口
  • 起始页:1419
  • 总页数:9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10069004,40776041,40676046);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 刊名:环境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76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编:欧阳自远
  • 地址: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 邮编:100085;100717
  • 电子信箱:hjkx@rcees.ac.cn;journal@mail.sciencep.com
  • 网址:http://www.hjkx.ac.cn
  • 卷:31
  • 期:6
  • 期刊索取号:P875.06 929-3
摘要
利用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EEMs)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九龙江口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荧光组分特征及其河口动力学行为,并探讨其作为河口区有机污染示踪指标的可行性.利用PARAFAC模型识别出九龙江口CDOM由2类4个荧光组分组成,即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240,310/382nm)、C2(230,250,340/422nm)、C4(260,390/482nm)及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3(225,275/342nm).模型结果表明,传统寻峰法指认的短波类腐殖质A峰区域(240~290/380~480nm)实际上并非一个单独的荧光峰,而是若干荧光组分的组合,并且它与传统上指认的长波区海源类腐殖质M峰、陆源类腐殖质C峰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包含M峰的C1组分在河口区随盐度增加呈稀释降低趋势,表明M峰并不能被认为是海洋来源的专有特征峰.类腐殖质组分C1和C2在盐度<6的河口最大浑浊带区表现出一定的添加行为,之后在河口混合过程中呈保守行为,而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4则在整个河口混合过程中都呈保守行为.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3在河口混合过程中呈不保守行为,并且在总荧光组分中所占比例在高盐度区呈上升趋势.EEM-PARAFAC不仅可示踪九龙江不同支流DOM的特征,并且还可很好地示踪九龙江口的有机污染程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