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赵鹏宇;徐学选;刘普灵;陈天林;廖鑫;李波
  • 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单位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出生年:1981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模拟降雨;入渗速率;入渗模型
  • 起始页:40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国家973课题“水土流失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2007CB407205);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西部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KZCX2-XB2-05)
  • 刊名:水土保持通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1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 主编:刘国彬
  • 电子信箱:bulletin@ms.iswc.ac.cn
  • 网址:http://www.periodicals.com.cn
  • 卷:29
  • 期:01
  • 期刊索取号:P470.66144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小区,分析了30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入渗资料,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地平均入渗率是刈割地的1.2倍,是翻耕地的2.0倍;在地表坡度7°,草灌地土壤容重分别为1.27和0.99g/cm3条件下,坡面平均入渗率与降雨强度具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函数关系。草地、刈割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雨强分别达到1.62,2.21,2.49和1.71mm/mim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大值,分别为1.17,0.97,1.67和1.51mm/min;但翻耕草地、翻耕灌木地与此相反,雨强分别达到1.36和1.68mm/min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小值,分别为0.379和0.382mm/min;Horton入渗公式能较好地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的入渗过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