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评价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吕春花;郑粉莉
  • 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单位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 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1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子午岭地区
  • 起始页:12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水文过程响应及其模拟”(KZCX2-XB2-0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土壤侵蚀及其治理环境效应评价”(01140202)
  • 刊名: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2003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 主编:王礼先
  • 电子信箱:sbxh035@263.net
  • 网址:www.sbxh.org
  • 卷:7
  • 期:3
  • 期刊索取号:P396.06141-2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选择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植被自然恢复1~140a不同年限的阳坡墚坡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土壤表层(0~20cm)16项表征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孔隙度、平均重量直径(MWD)、有机质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真菌数量、微生物总量构成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自然恢复1~140a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变化范围为0.1559~0.8509,较裸露休闲地增加4.2~27.5倍;根据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变化规律,可将140a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植被恢复初期(1~20a)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呈快速增长,植被恢复中期(20~40a)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呈波动性增长,植被恢复后期(40~140a)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呈稳定增长。植被演替过程中不同植被生活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