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扬子西部地区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牛晓燕;李建明
  • 单位1: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4
  • 学历: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中扬子;灯影组;碳酸盐岩;控制因素
  • 起始页:32
  • 总页数:5
  • 刊名:石油地质与工程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7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河南省石油学会
  • 主编:邱荣华
  •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油田中山路
  • 邮编:473132
  • 电子信箱:hnshy@sohu.net;syhn@chinajournal.net.cn
  • 网址:htttp://syhn.chinajournal.net.cn
  • 卷:23
  • 期:5
  • 期刊索取号:P623.206 318
  • 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摘要
通过对区内上震旦统沉积相、储层特征以及控制因素的研究,认为该储层是在数亿年的地质历史中,由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最终结果,发育于台地边缘滩是形成白云岩的最有利相带,发生在同生期的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具有较好储层物性的晶粒云岩,是研究区内主要的储集岩,其次为颗粒云岩,但是经过后期多期胶结物的充填作用使大部分的孔隙丧失,部分遗留下的晶间孔以及后期溶蚀形成的晶间溶孔构成了储层中主要的储集空间,而构造作用改造形成的构造微裂缝是储层中油气渗滤的主要通道。在中扬子西部地区灯影组储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不仅控制着储集岩体的发育和分布,还影响着储层的基本形态和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导因素;而成岩作用决定了储层内部储集空间的特征和储集性能,直接影响储集岩孔隙空间的形成和演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