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措施的土壤水分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杨永辉;赵世伟;刘娜娜;吴金水;苏静;徐洁
  • 单位1: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 单位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生年:1978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植被措施;土壤水分特征
  • 起始页:24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国家“863”项目(2002AA6Z3301);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412)
  • 刊名: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2003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 主编:关君蔚
  • 电子信箱:E-mail:sbxh035@263.net
  • 网址:www.sbxh.org
  • 卷:4
  • 期:2
  • 期刊索取号:P396.06141-2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为阐明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措施与土壤水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离心机法及定水头法分别测定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该地区植被措施下土壤的水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吸力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θ=aSb,且相关水平达极显著。参数a的大小与不同植被有一定的关系,且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苜蓿>沙棘>天然草>杏树>柠条>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天然草与苜蓿最高,农田最低,沙棘、柠条等灌木林地居中。在同一吸力范围内,苜蓿的含水量最高,沙棘次之,天然草、柠条及杏树含水量基本相同,农田最低。在低吸力段土壤平均含水量为苜蓿>沙棘>农田>天然草>杏树>柠条,但除苜蓿及沙棘外,农田、天然草、杏树及柠条差异不大。在中吸力阶段,平均土壤含水量苜蓿>天然草>杏树,且苜蓿相对较高,随着土壤吸力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差异逐渐缩小。凋萎含水量除苜蓿最大,其次为沙棘和天然草,柠条、杏树次之,农田最低。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