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背斜的构造几何形态及其成因探讨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王军;褚杨;林伟;王清晨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生年:1984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黄陵背斜;中生代;褶皱变形
  • 起始页:615
  • 总页数:11
  • 经费资助: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KZCXl-YW-15-1)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082X05008-001)资助。
  • 刊名:地质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58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编:王清晨
  •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 邮编:100717
  • 电子信箱:dzkx@mail.igcas.ac.cn
  • 卷:45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06 208-4
摘要
黄陵背斜位于扬子克拉通的东缘,其核部出露的崆岭群被认为是扬子克拉通的基底岩石,并成为华南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从区域上看,黄陵背斜紧邻江汉盆地,东西两侧分别是荆当盆地与秭归盆地,黄陵背斜和周缘盆地构成明显的隆起—坳陷相互对应的构造。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构造几何学的剖析表明,黄陵背斜的两翼西陡东缓,构成不对称背形的穹隆构造。在穹隆形成过程中,相应的岩石变形以顺层滑脱及相关的褶皱和小规模的逆冲断层为主,在早三叠世薄层灰岩、志留纪龙马溪组页岩、奥陶纪灰岩、寒武纪炭质灰岩以及震旦纪陡山沱组薄层灰岩广泛发育,并具有垂向缩短的重力滑脱特点,构造叠加关系指示了其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纪之间。在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并深入探讨了黄陵背斜成因的3种可能的动力学背景。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