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研究: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Muller 1774)为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闫慧;李心清;周会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生年:1980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河蚬;碳同位素;新陈代谢;壳体
  • 起始页:275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03010)
  • 刊名:地球化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7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主编:涂光炽
  • 卷:37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70.6208-2
  • 核心期刊:中国科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双壳类壳体碳酸盐(文石)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中,但是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和环境意义一直是争议的问题。对双壳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室内养殖,并选取两个壳体样品(壳高,A= 13mm,B=9mm),测定其生长部分壳体和生长期间水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随着水体碳同位素的升高(δ13CDIC由-5. 24‰升至1.41‰),两壳体碳同位素也随之升高,表明水体对壳体碳同位素的影响;δ13CA分布范围为-4.76‰~-2. 09‰,δ13CB为-8.49‰,-2.89‰,壳体A和B碳同位素均比预测平衡值偏负,表明壳体在形成过程中利用了新陈代谢产生的富集12C的CO2。根据计算壳体A在实验中沉淀部分壳体利用新陈代谢碳的比例(M值)为24%~43%,平均值为33%;壳体B为33%~75%,平均值为58%。肘值随生物的生长呈下降变化,这说明在实验中河蚬主要是通过增加对DIC的吸收和利用来满足壳体生长对物质量增加的需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