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许翠娅;黄美珍;杜琦
  • 单位1: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 出生年:1973
  • 职称: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有害藻华;藻类生态;福建海域;综述
  • 起始页:434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福建省908专项资助项目(FJ908-02-03-02)
  • 刊名:台湾海峡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国家海洋局
  • 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学会;福建省海洋学会
  • 主编:余兴光
  • 电子信箱:twhxbjb@yahoo.com.cn
  • 卷:29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26.06792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裸甲藻(Gymnodinium spp.)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评述了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福建沿岸海域引发赤潮频率最高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米氏凯伦藻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最大,其赤潮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7月。其赤潮多发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宁德沿岸海域(以四礵列岛为中心)、厦门西港海域和平潭沿岸海域。对福建沿岸海域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与水温、盐度、气象、水动力、营养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