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与深盆气藏成藏机理之辩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李仲东;郝蜀民;惠宽洋;李良;过敏
  • 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华北分公司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成藏特征;与深盆气藏对比;成藏机理
  • 起始页:86
  • 总页数:7
  • 刊名:矿物岩石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0
  •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都理工大学
  • 主编:兰江华
  • 地址: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成都理工大学
  • 电子信箱:Ljh@cdut.edu.cn
  • 卷:29
  • 期:1
  • 期刊索取号:P310.6967-1
  • 数据库收录:EI(Engineering Index)(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形成基本条件、气水分布规律和成藏动力学特征研究分析,并与北美典型深盆气进行对比发现,如果仅从气源丰富、储层致密、异常压力、大面积含气等气藏表现特征观察,上古生界气藏与典型深盆气藏极为相似。但从各区气藏形成条件来看,上古生界烃源岩生气速率慢,持续地供气条件较差;气藏上倾方向多因物性或岩性封挡,主要表现为非均质储层条件下的岩性和构造-岩性气藏类型;含气范围内的同一气层连通性较差,气水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局部明显存在边底水,也没有整体活塞式气驱水作用形成的区域性气水界面。成藏动力学机理反映,上古生界储层毛细管阻力过大,天然气二次运移的浮力不够,主要是就近运移聚集成藏,没有大规模运移的迹象,难以实现整体活塞式气驱水运移。所以用深盆气藏成藏机理还不能合理解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成因。综合分析认为,持续供气能力不够、储层连通性差是造成上古生界气藏有别于深盆气藏的主要原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