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效应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赵串串;董旭;辛文荣;王湜;杨乔媚
  • 单位1: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生年:1976
  • 学历:硕士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径流小区;侵蚀模数;枯落物
  • 起始页:26
  • 总页数:4
  • 经费资助:青海省林业局资助项目(横向合作项目)
  • 刊名:水土保持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7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主编:雷廷武
  • 电子信箱:journal@ms.iswc.ac.cn
  • 网址:http://www.iswc.ac.cn http://www.periodicals.com.cn
  • 卷:23
  • 期:5
  • 期刊索取号:P396.06144
  • 数据库收录:被英国的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收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被《中国农业资源环境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本学科权威性文摘收录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基于野外定点观测资料收集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青海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41a青杨>41a云杉>天然次生灌木林>9a云杉沙棘混交>9a沙棘>9a云杉(坡位下)>9a云杉(坡位上)>4a云杉沙棘混交>农田。同时对照农耕地土壤;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在退耕5a后有明显变化,天然次生灌木林稳渗率>9a云杉沙棘混交>4a云杉沙棘混交>农田;土壤可蚀性因子从农耕地的0.773减少到次生灌木林的0.483;41a青杨枯落物单位面积有效蓄水量是41a云杉的2.6倍。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