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轻度砷污染土壤-水稻体系中砷迁移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薛培英;刘文菊;刘会玲;段桂兰;胡莹
  • 单位1: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单位2: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出生年:1982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砷;砷形态;铁氧化物膜;根际土;非根际土
  • 起始页:872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3060,40811140337);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07000553)资助
  • 刊名:土壤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48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
  • 主编:蔡祖聪
  • 电子信箱:actapedo@issas.ac.cn;journal@mail.sciencep.com
  • 卷:47
  • 期:5
  • 期刊索取号:P390.66107
摘要
通过土-砂根袋培养生物学模拟试验,运用砷形态分级的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水稻整个生育时期内砷在中轻度砷污染土壤.氧化性根际,水稻体系中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该品种水稻(远诱一号)生长旺期(第三生长时期和第四生长时期)由于根系活化作用产生明显根际效应,根际土壤中各砷形态总量、无定形态砷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p<0.05),而有效性最低的残渣态则低于非根际土。(2)水稻根表铁氧化物膜(简称:铁膜)主要以无定型态铁和结晶态铁为主(>90%),在生长旺盛期老化程度最高,且对砷富集能力与第一时期相比降低60%,与第二时期相比降低10%;根表铁膜对砷的富集作用并不完全随铁膜数量的增减而变化,还与铁膜中铁的组成形态(尤其无定形态铁)密切相关。(3)砷在土壤-根际-水稻(远诱一号)体系中迁移规律:砷随铁氧化物的还原由非根际向根际迁移并在氧化性根际富集,由于铁膜的缓冲层作用,砷很少进入作物根系,迁移至地上部的砷含量低于根中砷含量;生育初期(前两个生长时期),水稻根表铁膜主要起富集库作用,具有很强的富集砷能力,但富集的砷易解吸进入作物根系,生育后期(后三个生长时期),铁膜逐渐老化,主要起缓冲层作用,使根系砷含量与生育初期相比降低50%~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