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对潮土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的影响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戴珏;胡君利;林先贵;朱安宁;尹睿;张华勇;王俊华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实验室
  • 出生年:1985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免耕;潮土;团聚体;有机碳;微生物碳代谢活性
  • 起始页:923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80109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ISSASIP07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0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1-yw-09-05)资助
  • 刊名:土壤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48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
  • 主编:蔡祖聪
  • 电子信箱:actapedo@issas.ac.cn;journal@mail.sciencep.com
  • 卷:47
  • 期:5
  • 期刊索取号:P390.66107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玉米-小麦轮作免耕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潮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分布、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免耕潮土中大于250 μm粒级团聚体显著增加(p<0.05),50~2 μm粒级团聚体显著减少(p<0.05),250~50 μm和小于2μm两个粒级团聚体没有明显变化;大于250 μm和250~50 μm两个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p<0.05),50~2 μm和小于2μm两个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变化,250~50μm粒级取代50~2 μm粒级成为对土壤有机碳总量贡献最大的团聚体。BIOLOG测试结果表明,免耕和翻耕两种措施下不同粒级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且免耕处理250~50 μm和小于2μm两个粒级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活性显著低于翻耕处理(p<0.05)。结果显示,免耕有利于小粒级团聚体向大粒级团聚体方向聚合,大于50 μm粒级团聚体固持的有机碳增多,其中持碳最多的250~50 μm粒级团聚体的微生物碳代谢活性下降,故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升高。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