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黄海2000年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刘勇;李圣法;陈学刚;程家骅
  • 单位1: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 单位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77
  • 职称:助理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东海;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
  • 起始页:19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科技部公益性项目(2002-2003)}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开-1-04-02)
  • 刊名:海洋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77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编:侯一筠
  • 地址:青岛南海路7号
  • 邮编:266071
  • 电子信箱:MSJ@ms.qdio.ac.cn
  • 网址:Http://msj.qdio.ac.cn
  • 卷:31
  • 期:10
  • 期刊索取号:P226.06 449-22
摘要
根据2000年12月~2001年1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716.72kg,395796尾,138种。其中,暖水种(ww)居第1位,有81种,占60.00%;暖温种(WT)次之,有53种,占39.26%;冷温种(CT)最少,只有1种,占0.74%。全调查海域的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QIRI大于500)有5种:带鱼、黄鲫、发光鲷、小黄鱼和鳀;与历史资料相比,优势种个体变小、有被小型鱼类更替的趋势。以质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w,种类均匀度指数J′w)呈现由北至南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以尾数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N1J′N)呈现东海北部最高,东海中部次之,黄海南部最低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中除种类丰富度指数(D)与水深、海水表温、表层盐度都呈显著性正相关外,而其它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前述3种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东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性差别。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