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岩溶盆地岩溶作用模式及古地貌精细刻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2
  • 作者:拜文华;吕锡敏;李小军;魏伟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 出生年:1969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作者关键词:古岩溶;深潜流溶蚀带;压释水岩溶;岩溶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 起始页:292
  • 总页数:7
  • 刊名:现代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7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 主编:邓军
  •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xddz@cugb.edu.cn
  • 网址:http//www.cugb.edu.cn
  • 卷:16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06.6\57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是寻找储层,关键技术是对古沟槽、古台地的识别。该区风化壳储层不发育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沉积相带不利;二是风化壳岩溶部位不利,属于岩溶洼地,溶蚀作用较弱,充填作用较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地貌为地势平坦、向东开口的半封闭岩溶盆地,这就为该区古风化壳岩溶的发育创造了相对于其他全封闭盆地更好的条件。将岩溶盆地划分为各地、台地、残丘、沟槽、浅洼5种三级地貌单元类型,东部发育3 个水平岩溶带,第三水平岩溶带距夷平面70~85m 。根据观察结果及地下水的渗流规律,提出深潜流溶蚀带一深泉排水模式,为岩溶盆地风化壳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溶蚀作用方式。岩溶盆地在中深埋藏期压释岩溶作用较强,有利于储集体孔渗的改善、上古生界烃类的带人、古台地边缘致密带的产生及圈闭的形成。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地震及测井手段精细刻画了神木一榆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结果表明该地区古台地规模适中、古沟槽较多,认为东部是较育利的勘探区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