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普朗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初步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胡清华;张世权;尹静;黄定柱;伍健兢;孟青;杨丽梅;罗光明
  • 单位1: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 出生年:1971
  • 职称: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斑岩铜矿;围岩蚀变;面型蚀变分带;蚀变与矿化;中甸普朗
  • 起始页:192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云南省项目(12120107810017,2009CB421007);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006BAB01A07)
  • 刊名: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主编:欧阳自远
  • 地址:贵阳市观水路46号
  • 邮编:550002
  • 电子信箱:kydhtb@263.sina.com;kydhtb@vip.skleg.cn
  • 卷:29
  • 期:2
  • 期刊索取号:P217.067 967
  • 数据库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文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摘要
普朗斑岩型铜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个重要铜矿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资料收集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结合钻探、物探、化探和遥感技术应用的成果,初步认为普朗印支期斑岩铜矿床热液蚀变是经过多期次、多阶段构造-热液事件形成的,具有由中心向外依次为硅化核、硅化、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的面型蚀变特征。其中硅化、钾化、绢英岩化蚀变带与铜矿关系密切。蚀变作用既影响岩(矿)石的结构、构造,又导致矿石中主要氧化物含量和Cu品位的变化。矿化与蚀变引起的物探、化探和遥感异常有较好的关联性,异常是找矿与勘查的直接标志和指导工程布置的依据,对于在中甸地区寻找与勘查同类型矿床有重要意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