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砂岩油藏大孔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胡书勇;张烈辉;罗建新;罗国仕;何进
  • 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
  • 出生年:1973
  • 学历:博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机理;识别技术;渗透率;孔喉半径;研究综述
  • 起始页:10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本文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编号:04E704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040615004)联合资助
  • 刊名:特种油气藏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 主编:张方礼
  • 电子信箱:tzyqc@vip.163.com tzyqc@petrochina.com.cn tzyqc@etang.com
  • 卷:13
  • 期:6
  • 期刊索取号:P450.6518
  • 数据库收录: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 核心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
摘要
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储层渗透率增大,孔喉半径增大,易在储层中形成高渗带及特高渗透带,即大孔道。在大孔道发育的地层中,大孔道成为注入水渗流的优势通道,注入介质的波及范围很难提高。注入水沿大孔道中的低效或无效循环使储层中的其它部位很难受效,严重影响驱油效率,致使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差异明显。因此,砂岩油藏大孔道对储层渗透率及注采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对油层大孔道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对大孔道的形成机理、识别技术与描述技术等研究作了综述,提出了今后油层大孔道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对中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田的重要意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