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弧弧后早白垩世裂谷作用的沉积学证据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3
  • 作者:张开均;夏斌;夏邦栋;王冠民;张孟群;李永铁;叶和飞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单位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 出生年:1963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冈底斯岩浆弧;早白垩世;裂谷作用;欧亚大陆南缘;构造重建
  • 起始页:31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072075)资助
  • 刊名:沉积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3
  • 主办单位:沉积学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 主编:叶连浚
  • 电子信箱:cjxb@ns.lzb.ac.cn
  • 卷:21
  • 期:1
  • 期刊索取号:P371.066243
摘要
冈底斯弧弧后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下而上普遍从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变化为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期开始了广泛的海侵,沉积范围由早期仅局限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而扩展至羌塘地体南缘和拉萨地体,沉积了巨厚的台地相灰岩;与塔里木南部和思茅地区同期海平面变化非常不同,那里在晚白垩世才出现海侵。砂岩组分研究显示,早白垩世早期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北侧的造山带,向上则逐步受到南侧火山弧的控制。在海侵层系的下部,发现了丰富的双峰型火山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碎屑.因而推断该区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裂谷沉降作用。与此同时的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的Ladakh-Kohistan弧后裂谷作用还形成了具有洋壳基底的Shyok边缘海。因此,在早中白垩世,欧亚大陆南缘为西太平洋型的活动大陆边缘,因强烈的弧后裂谷作用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海盆地;在包括青藏高原南部在内的欧亚大陆南缘,既没有构造动力、也没有古地理和古地形证据支持在早白垩世末(99Ma士)即出现强烈的抬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